“法海你不懂爱”的争与不争
编者按:近日“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一文在网上引起争议纷纷。
文章中,明贤法师写到歌曲中的法海禅师即为汉传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认为娱乐界的这种直接调侃,伤害了佛教信众的情感,更真诚地希望作者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向佛教界道歉,并撤销所有调侃佛教领袖法海禅师的相关资料。
一些人十分赞同明贤法师的做法,认为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维护佛门尊严、祖师形象,而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牵强附会,有人认为僧人不应该过多去管世俗事务,有人认为这种做法疏远了佛教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有些人认为佛教应该更加圆融,同时还有人在网上抒发了对佛教的看法, 对此,明贤法师又发表了《法师真的,我在哭!--不过“法海你不懂爱”歌者仍必需道歉!!!》一文,继续捍卫立场。
放眼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和民俗,此类现象比比皆是,《白蛇传》及由这个故事而创作的《法海你不懂爱》只是沧海一粟,而且当下的文学及影视剧也有诸多此类内容的涉及,那么佛教界人士应该如何面对?这一事件又反映了佛教界自身存在的哪些问题?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佛教界人士应该如何引导?
一个真实的法海背后——更需要正能量的佛教
近来,一歌曲《法海你不懂爱》在网上流传,引起佛教界众多批评,有人认为娱乐要有底线,不可戏谑佛教人物。此前,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已把法海塑造成一个恶僧。而在佛教历史上,法海究竟是一个拆散幸福家庭的恶僧,还是一个有作为的高僧?记者就此专访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他表示,文学作品中的法师形象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形象,而歪曲的背后除了有社会背景的元素,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佛教徒的正信力不够。
学愚教授介绍,历史上的法海和《白蛇传》中的法海不是同一人。在佛教历史上,有很多叫法海的僧人。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年轻时在湖南沩山密印寺出家,后到金山寺。裴休当时写了一首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久应当种善根。”在湖南密印寺,其石碑上也有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宰相裴休捐建密印寺。时年,皇子得恶疾,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为他的儿子赐号“法海”。而对于法海出家的因缘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宰相裴休佛缘深厚,也为培养儿子的品性,所以让其出家,但对于各种说法,在学愚教授看来并不冲突,“裴休是一个非常有佛教信念的人,他让自己的儿子出家,即使是替皇子出家,也是一举多得的决定,佛教讲功德,出家是需要发大心的。”
法海到了江苏镇江,传说金山寺之前因为有一蟒蛇围着那个地方,人们不敢去供香,庙宇荒芜,后来法海與白莽门法,将白蟒赶入江里,并断指誓言复兴金山寺。在《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宋朝诗人张商英有诗道:“半间石室安禅地,盍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这首诗被制成楹联,如今还挂在法海洞中。说的是裴头陀初来金山寺时,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修寺盖屋,重继香火。在学愚教授看来,法海在传说中,重继金山寺香火。“法海光复金山寺的功德功不可没。”
另外,学愚教授也谈到,历史上还有叫法海的僧人,如六祖惠能的十个弟子中就有一个叫法海的弟子,后来那个法海弟子还作了《坛经略序》流传至今。
而《白蛇传》的故事,其根据清代冯梦龙编篡的《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后经过民间艺人的再加工而成。学愚教授说,故事中的法海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只是文学作品杜撰的人物而已。
法海为什么被歪曲?
不管是《白蛇传》还是现今网络流传的歌曲《法海其实你不懂爱》,法海在人们心中成了一个毫无人间情感的恶僧,民间艺人把金山的神话和白蛇故事联系起来,采用民间文学常用的捏合手段,组成了白蛇传的雏形,也让法海成为人们众矢之地。
这种歪曲在学愚教授看来,有当时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佛教衰落,正信力不够,民间对佛教乱象问题,比如道风不正,僧团腐败之类,让人们形成各种成见,而历史传说中拥有一个修行禅通的法海有降服巨蟒的故事,可以吸引很多读者,于是法海的人物形象也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反面人物出现。“法海在作品中不是‘人’,只是一种杜撰”。学愚教授说,纵观明清小说,佛教人物几乎都是负面的。“当时,民间对佛教的认识并不是通过接触佛教、研读佛经去获得对佛教的认识,而是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佛教,比如《西游记》《济公》《白蛇传》。“但文学作品中的法师形象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形象,如此,也让民间对佛教产生种种误会。”学愚教授说,歪曲的背后除了有社会背景的元素,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佛教徒的正信力不够,“依照今天的说法师正能量不足。”
佛教需要积极入世
在面对歌曲《法海你不懂爱》,明贤法师立即回应了一篇名为《一位僧人眼中<法海你不懂爱>》文章,法师在文章中说到:“虽然我们处于娱乐至上的时代,可是有些必须尊重的道德及宗教伦理是不可以打破的。”“中国文化并不缺乏岭东和活泼,但绝非将肆意妄为误读为幽默。对历史人物、特别是佛教历史上祖师级别的宗教领袖,必须要有一些敬畏之心。”
学愚教授也谈到:“正信不足,邪信就会兴风作浪。”若要破除社会上各种成见,佛教界必须加固正信的力量。对于娱乐需要底线,佛教界在捍卫的同时须藉助法律。最重要的是,佛教界在批判的同时,更需要树立正面正信的佛教,“只破不立是不行的。”
当然,对于作为佛家弟子的延参法师说“法海多管闲事”的态度,学愚教授表示愤怒,“作为佛子,他不懂历史还乱说话”
在学愚教授看来,现今社会需要一个宗教师,需要一个信念,需要一个依托,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说佛教可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学愚教授表示,“佛教有很多好东西,但如何拿出来?过去佛教讲缘分,随缘,并不积极去弘扬佛法,但缘分也需要创造,创造因缘弘扬佛法,积极奉献,积聚功德。”
当然,现今佛教在慈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愚教授说,佛教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不光是慈善,慈善别人也能做,而佛教更多是在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改造人,提升社会正信力,改善社会风气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成就。“佛教需要积极入世,其实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佛教的特色。”(文:韦正风,来源《香港商报 文化东方》)
静海法师:道德领袖的时代导向——“法海你不懂爱”争与不争问题的反思
纵观世界各大宗教,精神领袖在道德与信仰上的影响,对其民族道德品质的高低和社会生存空间质量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的时代对娱乐的需求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由于信息的高速发达,我们借助媒体就可以非常快地了解即时发生的事情,但是对于信息的对与错,我们并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在精神普遍麻木、心灵空虚的当下,突然出现了一种另类的娱乐,刺激麻痹的神经,一时一部分人会大呼过瘾,近似疯狂地传习。像毒品,虽然会使人精神一振,但其造成的后果,原创者和传习者都没有认真去考虑。当毒瘾散去,人们会期待这种娱乐的继续。但突然有人来指出它的善与恶,就似在这个刺激的点上撒一把盐,精神为之一颤,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流泪痛哭,而对于善恶本身,却很少有人去在乎。
网友渤海朗夫在博文中说:“没有道德,就没有秩序;在任何一个有人类的角落,这种来自于道德的缺失所带来的戕害正也正在吞噬着,却要时时担当起娱乐大众视觉的新闻主角,刺激着世界的神经。”是的,谁又能站出来呢?如学者陈占彪先生在《九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热之考察》中说:“多元社会人们思想虽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面对这遽然而来的自由,国人却一时不知所措,顿时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大缺洞。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同时也宣告了国人精神进入一种神情仓皇,六神无主的时代。
那么,这样的时代,西方的娱乐文化更容易打破薄冰渗透进来。看似流行、符合道理的东西,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追求。钱穆先生也在文章中说:“我们再把可改为最善意的看法来看中国共产党,可说他们已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当作一种宗教信仰,由此激发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大群体之关切,由此得到隐藏在其内心深微处一种宗教要求之变相满足。”
所以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认同,扭转混乱的局面,并让大众普遍关注,我的看法还是精神的领袖起重要作用,无论是有无宗教信仰,众中尊者,当负起引领时代脉搏和道德走向的责任。
2004年,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2004(甲申)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 (作家)五位发起人领衔、七十二名文化人士共同签署了《甲申文化宣言》,其中强调了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情况下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平等权利。《甲申文化宣言》中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我们期待,经历过全球化的洗礼,原生状态的、相对独立的多样文明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参照,更为坚定的认同。文明既属于历史范畴,既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弥隔阂,消弥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
我们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治、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价值观。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如学者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讲授的长度为36讲的节目《玄奘西游记》,所讲的内容,正是以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故事为历史原型,以《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文献为历史依据,把一位百姓所熟知的西天取经的唐僧升华为历史真实的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外交家、教育家并通达三藏的玄奘大师。为此人们开始关注这位唐朝世界级的高僧,并开始重新认识,更把他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中国市场》2009年33期说:“当我们与中国的企业家,公司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于中国的道德指南针的寻找是真实的,并且是来自民众的,而非来自政府的主导。而对中国的年轻人所进行的采访和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在这个与传统出现隔离的社会中寻找意义和导向。很多人找到了佛教,儒家思想以及道家的思想,希望借此寻求道德基础。”正如陈占彪先生说:“中国的问题正是在打破“文革”中的“乌托邦”信仰后,却缺乏确立一个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传统文化与人生彼此交融,形成中国特有的现世的文化人生,虽曰不可比拟于西方国家的宗教,但数千年来却主导着国人言行举止,发挥着国人精神上的宗教功能。” 《中国市场》2009年33期:“不错,我们讨论的就是来自中国的道德引导。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我们是熟悉的。在2006年的时候,中国政府支持召开了最大规模的全球佛教会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议最终达成了普陀山声明,提出了“世界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呼吁。中国正在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的方式来推广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以此来复兴孔子和儒家思想。从2004年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学院开始,到现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个孔子学习中心。
《商业周刊》2009期:“在一个公开和透明没有成为转换过程的基石这样的环境中,培养道德导向的难度将是巨大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审视和学习有可能创造出一条原创的道路。也许东方的哲学——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可以提升我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丰富我们评估目前遇到的困境的方式,并且给我们的想像插上翅膀。”
综上,我们所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短时间的输赢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在一个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碰撞的时期,能否有集信仰与道德于一身的思想领袖来引领一个时代的文明导向,来缓解文化与历史,宗教与通俗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紧要的。(作者静海法师系戒幢佛学研究所学僧 新浪微博@梵云间;校文:@曼陀罗WD6767H_bxr)
本性法师:内省与反思:从人间化滑向娱乐化
近来,我花了一个星期的夜晚时间,专门收集各类佛教网上的佛教活动消息,发现一个现象。近年,有些佛教活动场所的活动,其本质,有从人间化滑向娱乐化之嫌。这其间,经历了世俗化与庸俗化。
民国以来,以太虚为首的高僧大德提倡“人生佛教”,适应了社会需要,也使佛教持续保持了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赵朴初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提倡“人间佛教”,使“文革”期间大伤元气的佛教,得到恢复,并健康发展,迎来了今天的黄金时代。
或许,是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根本就没有去理解人间佛教是什么。近年,一些佛教活动场所,虽举的是人间佛教的旗帜,但实际上与人间佛教的核心理念相背离。甚至,违反了明文规定的佛教的律条精神。
人间佛教,或者说,佛教的人间化,其本质含义在于以佛教度化人间,以佛教精神主动积极地教化人间,而非以人间度化佛教。如让佛教被动消极地屈从人间,为人间的缺陷所左右,从而失去佛教的核心价值,那么,佛教与其他的哲学有何差异。这样,佛教便缺失主体性,亦不为佛教了。
为此,我向来以为,佛教的人间化不应是佛教的世俗化,也不应是庸俗化,更不应是佛教的娱乐化。
佛教的娱乐化,把僧人变成了人间的小丑,也使佛陀形象受损及其教法被扭曲,不再纯正神圣。而宗教,一旦失去纯正性与神圣性,那么,还剩什么?
在中国的儒家哲学中,强调“内圣外王”,内在的修养如圣人,外在的能力如君王。儒家如此,我认为,佛教也不应例外。不管外在如何王,内在总应不离圣,即应该始终保持佛教的核心价值不变。这是保证佛教持续健康延续的基本条件,也是佛教始终能与特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要基础。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诸如《法海你不懂爱》等戏谑消遣佛教的行为现象,挑战佛教的一些底线。这种现象与行为的产生,应该引起佛教界的关注与反思,除了对此说“不”之外,我们也应反省自己,我们是否自尊自重了?我们是否以身作则了?在某些方面,我们是否有从人间化滑向了娱乐化之嫌?(作者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福建省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
金易明教授:向“娱乐无底线”说“不”
才女林微因说过:文艺不是蓬勃丛生的野草;而以文艺为表现形式和承栽体的娱乐圈也不就是蓬勃丛生的野草苑。娱乐是有底线的,对宗教信仰本身及其神圣者的调侃、戏谑,甚至恶搞,其折射的是鉴赏能力上低俗的情感,粗俗的趣味。
不知系出于创作思路的枯竭,还是源自于猎奇心理的作祟,对于宗教领袖、宗教神圣的调侃乃至于恶搞,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商业化操作的娱乐圈之稀松平常之事。如果说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出于敌视宗教的诽谤和诋毁心理,那倒也情有可原,至少其是正视宗教的力量,重视神圣的影响,因而以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予以反击,值得人们认真对待。但问题是,对于宗教及其神圣的调侃与恶搞,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充其量是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制造一些新奇的效果,于宗教与神圣本身,即无褒贬之评判,也无崇尚与鄙视之情绪,一派无动于衷、颟顸一切的颓废心理的素描。在高唱“娱乐无底线”的幌子下,将此种糟糕的无聊行径上升到所谓艺术的境界予以追捧,则无疑是典型的后现代恶俗世风的写照。
随着龚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爱》的流行,当代法门龙象明贤法师毅然主动站出,以一篇《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的时论,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娱乐的底线”问题。笔者对明贤法师的时论,不仅观点上共鸣,更有感触,明贤法师的时论可谓是一贴针对当代华语娱乐圈恶俗蔓延之风的良药。应当明确的是,娱乐固然不应被陈词滥调、枯燥乏味的说教关进牢笼,但是,娱乐也不应以“无底线”为由,颟顸宗教信仰和神圣性。笔者认为,神圣可幽默而非恶搞对象,对佛教神圣性事件和人物的调侃戏谑之娱乐之风,应该终止。
几年前,流行于港台、大陆的对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恶俗篡改,不仅将无聊的调侃落到一代民族脊梁玄奘大师之身,更是直接以调侃中国民众最为普遍信仰和崇奉的观世音菩萨为噱头,招摇过市,这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娱乐的底线,即不损害人伦、道德,不作贱神圣。严酷的现实是,此类事例已近乎泛滥,而决非个别;然而,在国人中,包括在佛教信徒,对此并未引起强烈的反应,致使娱乐圈不断地、有恃无恐地触及人们神圣性的信仰。此类事件的一发再发,终于引发了以宗教界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对本属娱乐范围之事的严肃、认真对待。
几年前,侦探小说《达·芬奇密码》畅销全球,同时,引起国际基督教界强烈抗议,同名电影在世界各地基督教国家相继被禁演。《达·芬奇密码》的畅销程度,确实令人惊叹,能够连续三十五周名列国际畅销书榜首的书,这还是第一部。《达·芬奇密码》本为一部流行的小说,其所描述的无非是那些屡见不鲜的侦探主题。但是,该小说所涉及的背景却是基督教最为神圣的命题——耶稣的神性。书中对基督教教会的圣典《圣经·新约》的记载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由于这一命题涉及基督教的根本立足点,涉及基督教的信仰之基础,因此,引起基督教世界的普遍强烈反响,应是在可预料之中。更为严重的是,该书作者布朗先生信誓旦旦地宣称其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考证基础之上的,使人们无法将《达·芬奇密码》仅仅作为一部纯粹的消遣性小说对待。不由得联想到上世纪出版的,也曾经风靡一时的《圣血·圣杯》一书的主题思想。人们关怀自身的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关注其信仰的对象。以宗教为对象,以信仰和神圣性宗教领袖或龙象之辈为艺术创作对象的作品古已有之。著名的《西游记》中,即借助了一代高僧,有“民族脊梁”之誉的玄奘大师西去求法的真实事件,作了神话性的、小说化的艺术处理,其中的玄奘以“唐僧”之名而流传后世,以至于笔者2011年在出席第三届玄奘大师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向大师故乡偃师的老乡问及玄奘大师父母之墓地在何处,欲前往凭吊之际,笔者的同姓老乡居然不知玄奘为何人,经一再提示方恍然大悟:“你说的是唐僧吧?”可见神话小说中的唐僧与真正故里的文化名人、宗教神圣人物玄奘,并未在民间形成重叠、混淆。另外,在民间流传甚广,并被现代多次搬上电视银屏的《济公传》,在日本作为动画片主题的《聪明的一休》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佛教祖师大德,即中国南宋江浙之五山十刹之名刹灵隐禅寺之道济禅师、以及日本历史上著名临济宗大师一休宗纯等为中心而展开,更有明代的《三言两拍》,由诸多中短篇小说构成,不乏对于僧众中的败类行径的揭露。此类作品也同样存在于欧美国家诸多作家的笔端,特别是欧洲的不少作品也常常以揭露基督教僧侣队伍中的败类之丑行为主题。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加工、小说的演绎、或民间的渲染,既有严肃、认真,以维护宗教的神圣性、信仰的纯洁性为宗旨者,亦有以幽默为手段,借助于神圣人物而承载善良、智慧、慈悲、正义的理念或禀赋者。由此,许多涉及宗教题材、信仰情怀、神圣人物的作品,之所以并未引发社会各界的反感,也未引起宗教界的激烈反应,其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决非无原则无底线的纯粹的娱乐,而是担当着文学艺术的功能,对广大受众而言,具有提升鉴赏能力、陶冶精神境界的正面效应。
将现实中存在过的佛教法门龙象作为调侃戏谑,甚至是恶搞的对象,引发了明贤法师在博客中发表时论文章,对“娱乐无底线”之说提出了质疑。网上也出现了北大禅学社、人大禅学社、天大禅学社、北大国学社等学生社团对法师观点的深度认同。笔者对法师的观点和北大禅学社等表达的态度深表赞同。同时,就此问题,想表达一个观点,即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宗教圣贤、以及对于其他涉及民族英雄、文化伟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必须杜绝出于纯粹商业目的,为市场盈利而作的恶俗操作。因为,一切宗教的信仰具有神圣性,所有的圣贤英灵具有典范性,对其随意的褒贬,轻浮的戏谑,肆意的调侃,不仅会销蚀民众精神诉求的品位,更会抽去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与个体、民族乃至社会而言,绝非福音。明贤法师引用了曾国藩的话语:“乐不可极,以礼节之,以制吾性,以防吾淫”。对于当代中国娱乐界,可谓是警示良言。
至于《法海你不懂爱》这首歌曲的内容,由中国传统的神怪小说《白蛇传》的故事演绎而来;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考察,这是歌颂世间有真爱的一段悲戚、委婉的故事。在《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干涉人间美满婚姻的角色;而事实上,依照佛教的戒规,以及僧人作为方外之士的出世之神圣性的代表,特别是如法海禅师这样的高僧祖师,其对人间的婚姻绝不会予以干涉,《白蛇传》中将法海禅师置于如此令人讨厌的,专司干涉人间美满姻缘的角色,本身已经是对法海禅师的亵渎,而一首《法海你不懂爱》,更是从白娘子的角度,对法海禅师的指责和揶揄。由此,对一代佛教高僧法海禅师的形象和神圣性的损伤,在《白蛇传》的基础上,更是雪上加霜,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因此,无怪乎教界的人士不能容忍此种调侃,具有宗教信仰的文化界即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种所谓的娱乐难以接受,更无法认同。
人类是一种有追求的动物,是一种必须赋予生命以意义才能充实地生活于世间的高等动物,这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点之一,也许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此,追求永恒价值,崇尚道德真理,希冀终极关怀,渴望精神慰藉,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组成。而这些,只有宗教能够赋予,只有宗教信仰能够予以满足。娱乐圈对此,当有警策。佛教有言:宁击千层浪,不退道人心”。在此世俗风潮滔天之时,我们的人文工作者,难道没有责任守护一下宗教的神圣性,以给已经将天国之声淹没在无穷噪音中的芸芸众生带来一丝慰藉吗?!(作者系上海佛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演志法师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伤不起的爱
《中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认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被称为“蝴蝶效应”。
作为一名出家人,虽然我不懂地球物理学,但我深知因果轮回不空。而我也愿意用这种认识去理解“蝴蝶效应”。
最近,龚琳娜女士的女士的一曲《法海你不懂爱》再次掀起了神曲的“蝴蝶效应”。据说是:龚女士的先生Robert(老锣),一时起心动念,想在中国的蛇年创作一首歌曲。而且老锣又喜欢中国古典爱情故事——《白蛇传》,于是,就有了神曲《法海你不懂爱》。
神曲一出,搅动了虚拟世界的各方风云。或贬之;或褒之。众说纷纭,莫裹一是。有弟子问我怎么看待此事,我笑笑说:“伤不起的爱:”!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这首神曲朗朗上口,是一种传纪音乐的尝试;但作为一名出家人而言,以其说是“伤不起的爱”,还不如说是社会共业对佛教感情伤不起。
回顾网络,前有媒体对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的多种非议,后有旅游产业裹挟名山大寺的事例;另外,还时常还夹杂着利用佛教进行炒作的事情。当然,我并不否认佛门是净土一片。
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国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皈依。但长期以来,社会却对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情感透支。没错,在六波罗蜜中有“忍辱”、“精进”,但那是对个人修行而言的;如果是社会整体对整个佛教群体以及佛教文化失去了最起码的文化尊重、信仰尊重那“忍辱”又有何意义?护法又有何意义?
也许,还有很多的佛教信众与没有佛教信仰的朋友为神曲是否伤害了佛教徒的宗教感情而争执不休的时候。我想龚女士可能也觉得挺无辜的,老锣只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且,此法海非彼法海。在此之前不是有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徐克的《青蛇》、林峰与黄圣依的《白蛇传奇》吗?
的确,龚女士挺无辜的,她只是那只蝴蝶,掀起风暴的是长期以来社会对佛教情感的透支所造成的共业。
依贫僧之见:对龚女士多一些善意的包容,对自己多一些忍辱的修行;对那些蓄意借佛教炒作的多一分责任,对自己多一些除魔卫道的“精进勇猛”的修行。
网评集萃
凭什么禅宗的祖师呵佛骂祖就是佳话,艺人拿故事中的人物开个玩笑就是有罪啦!
奇文共哂。先不论文中硬伤,从白蛇传讲,此说源于唐传奇,早就成了本民族文化当中妇孺皆知的篇章。去问老百姓,几个不知道法海拆散夫妻的,又几个知道法海是裴休儿子的。这世界是要讲道理的,能够凌驾于道德之上的只有法律,而试图用其他所谓神圣的东西,哪怕是宗教文化,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行为,都很荒诞。
文章主旨若是要正本清源,告知大家一个真实的法海,我帮您推。可现在这种论调,实在是觉得多余。从《白蛇传》到《论雷峰塔的倒掉》再到《法海你不懂爱》,和历史上的法海祖师没有任何关联,对号入座倒是由您而始的。望三思
法师着相了,难道不知,民间传说及故事中法海,即非法海,是名法海。否则连小说、传说都要一并禁掉么?是名法海,对法海禅师本人有任何损失么?
宗教界也老拿宗教来威胁市俗社会,你们胡乱解释世界让人十分反感,但大家不也包容你们吗?别以为信了宗教就有了一把碰不得说不得的保护伞,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不但娱乐无底线,文学早就无底线了。鲁迅几十年前就已经无底线地戏虐宗教领袖法海了。和尚快来护法护教。
“而这样的一首无视宗教底线的歌曲,会严重伤害佛教信众的宗教情感。”哦,是这样啊……话说,你们宗教人士这样干涉广大世俗淫民群众的世俗生活的时候,就没有考虑你们的做法会严重伤害广大世俗人民群众的世俗情感呀?你们还真是够“克己”的不是吗?
话说我以前真没好好听过这歌。刚刚把歌词搜出来看一遍,无非就是一句“法海你不 懂爱”,并没有任何的人身攻击的词句在里面。如果这样就是你所说的“肆意毁谤” 的话,我觉得你有受迫害妄想症,而且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有病早治,这跟宗教 和人格都没关系,是病理现象。
如果你认为一首歌就会令人看轻佛法,只能说你对佛法太没信心了。一首歌算啥,它唱自它唱,它强任它强,我自清风拂山岗。
但凡你有点智慧,内心冷静,就应该看出,此法海非彼法海。楼主揪着一个可怜的女戏子搞文字狱,到底目的何在?不怕这种做法使世人更疏离、反感佛法吗?
这种僧人干预世俗的现象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佛法不碍世间法.一首歌就侵犯佛教尊严的说法,是相由心生的执迷.佛教尊严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佛教的尊严依靠的是每个佛教徒对自身、自心的严格修养,而不是对外界或说世人的要求。这首歌的法海本身很明显是《白蛇传》的法海,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没必要上纲上线,牵强附会为与之同名的法海禅师。做这样无谓联系,然后再进行批驳且不说是否妄语,本身已经是一种攀缘的执著。
佛法无损,祖师无损。担心的是有人造业,怕的是不了解佛教的人先入为主,断毁慧命。
如果所有出家人都只顾自己修行,一入深山眼不见心不烦,佛陀何必来人间???“僧宝”何能称之为“宝”,于世间无益!!!站出来是铁肩担道,站出来是悲深愿重,站出来是内有证悟,站出来是给你希望!
流行文化的恶趣味部分越来越无底线,以戏靴和挑战传统的精髓为乐,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是一种极可悲的丑态表演.而这种丑态越受广泛欢迎,就越反衬得群体病态的突出,严重
世人总是以最刻薄的态度来对待佛教这样一个从不自求的宗教:佛教发出正面的声音就责骂它不宽容;佛教进行正常修行就质疑它“不食人间烟火”出家人出来护法就怪罪他们“不清净”他们对佛弟子的要求就是:只能嬉笑不能怒骂,只能无底线退让做和事老不能是非分明。
支持法师,为佛教正名,所有的佛弟子在这一问题上都毫无疑问地站在同一立场上。侮辱祖师,对于佛弟子来说无异于挖祖坟。佛弟子在这种涉及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绝对无法退让!
尹志平,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金庸先生曾在《神雕侠侣》用过此名,后觉得这样有点太过厚诬古人,于是在新版《神雕侠侣》中将奸污小龙女的全真道士改为虚构的甄志丙。
民间传说多半是对佛教的误读,无论它流传多久多广,一盲引众盲,这种误解一日不消除,佛弟子的护法任务就一日不会停下脚步!!
大家共犯的错误就变成真理了吗?由来已久的历史戏谑就值得肯定吗?佛教有义务在此事上勇敢地站出来正本清源。支持!
当佛弟子的信仰只能被世人嘲笑、践踏、无底线戏谑的时候,四众弟子希望住持正法的僧宝们能够给予众生以依祜,希望四众弟子能够团结起立为信仰争取到合理合法的尊严!
但作为这个社会上的一分子,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情感(如果没有宗教信仰,那就是人格尊严)这是必需的素质。动不动挑战他人底线(比如拿佛教徒心目中神圣的祖师开涮),这种行为如果一味纵容,必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印象。中国社会现在的道德滑坡还不够严重吗?请你尊重法师!
这些都无关偏执与否的问题,而是关涉佛法能否长久健康住世的大事;不是一两个僧人的正名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待佛教,对待僧团,对待宗教,对待文化的态度。而这些问题最终还是指向每个人的内心的,世界如此不堪,内心又能有几分清净?
动辄以宗教领袖为戏谑对象来取宠大众的事,恐怕也只有在中国才能时时发生
禅门也不见得就永无底线,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众护法金刚绝非虚设。
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你一跟他谈持戒,他就用六祖的“心平何劳持戒”来搪塞你,关键是你的心和开悟的六祖一样么?你一跟他谈吃素,他又用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来回复你,重点是济公能吞下酒肉吐出活物,你能吗?现在佛弟子尊严被践踏,佛教被丑化,法师出面力挽狂澜,又被这些人质疑。
人一生只有内心深处信仰是始终能陪伴自己的,是与生命连接在一起的,哪怕是生死。就像玄奘法师走在沙漠里,水没了,但是还能走下去。过度的娱乐只会让人忽略生命本质,于事无补,最后只为了乐而乐,最后没乐找乐。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成什么样子了。
如果纵容拿别人内心信仰尊严娱乐,那么你也在慢慢失去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和社会空间。当所有人都不把尊重当回事,那就是人人自危!谁也跑不了。娱乐,要有度,没有底线会赔上太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十年文革期间被破坏得体无完肤,可是如果从我们这一代试图慢慢地恢复,我们的子孙或许可以从我们的努力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咱们不要埋怨了,从自身做起吧,哪怕只前进了一步,也是进步。
若你认为法师是嗔心做此事,你就大错特错了。他所发的心是慈悲心,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看到世人如此执迷不悟,而不闻不管,那才违背了行正道的原则。
无论哪个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如果以宗教人物形象进行创作,都应给予最起码的尊敬,不应去诋毁和杜撰,导致贻误后人,《白蛇传》里叙述的法海大师形象,已然进行了扭曲。
佛教界应该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让大众明白佛教的教义教理,知道随意歪曲佛教,抵毁三宝的因果。
法师的文章可谓一颗试金石,试出了世道人心的荒谬、扭曲、无知。我们做自己该做的,其他的,还能怎么样呢?不过,正因为世道如此,自己更要精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