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教文化网(www.haichaoyin.cn),专业的佛教文化传播网站!
当前位置:佛教文化网>展会资讯> 正文

佛像市场没有炒作价格不至于大起大落

时间:2024-03-09 来源:佛教文化网


宋代南海观音

  宋代南海观音,2008年拍卖成交价694400元。此尊造像为宋代铸造的南海观音造像,整尊造像朴素中透着一种大气,这种神韵将造像与神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这也是后世造像中难以模仿的,是不可多得的宋代造像珍品。


11世纪释迦牟尼授记像



宋代苏频陀尊者

  宋代苏频陀尊者,2013年6月拍卖成交价19780000元。与木雕罗汉相比,铜鎏金的罗汉像,更加率真爽利,形神合一,也更易保存;与石窟造像相比,更加温润华贵,体态传神,也更易挪移供奉


明宣德水月观音



清乾隆明点尊母

  清乾隆明点尊母,2012年拍卖成交价1437500元。此为标准的清代乾隆时期宫廷“六品佛楼”中所供佛像。


15世纪莲花生

  15世纪莲花生,2013年6月拍卖成交价897000元。莲花生是佛国圣地乌仗那(今斯瓦特河谷地区)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著名祖师。吐蕃时期,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入藏传法,其一路降妖伏魔,入藏后于779年建造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黄春和,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首席鉴定顾问一西平措,佛像收藏家郑华星以及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赵利平谈佛像收藏。
  
  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收藏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

  从2006年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在香港拍出1.2359亿港元开始,这个特殊的收藏门类就一直保持着一种稳步升值的步伐,收藏人群不断扩大。或者因为佛教艺术博大精深,或者因为信仰的力量,佛像也是极少数没有艺术基金入场炒作的收藏门类。

  ●佛像收藏看艺术价值更看文物价值

  赵利平:藏传佛教从元朝开始传入北京后,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和信仰的需要,都对它特别崇奉,或为之修寺建塔,或为之大兴封赏,或为之造像刻经。史料记载,元明清三代的宫中都专门设立了造像机构,元代造像机构称“梵相提举司”、明代称“佛作”、清代称“养心殿造办处”,雕造的佛像供皇帝供奉或赏赐寺庙高僧。所以现在很多古玩市场上,一般认为宫廷造的佛像比民间的价值高,“忿怒相”的比“寂静相”的价值高,大尊的普遍比小尊的贵。这种佛像收藏价值的判断是否正确?
  
  一西平措: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一尊佛像价值的高低,首先应该从历史价值上进行判断,看她是不是在佛教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第二,应该视其艺术价值而定,综合考虑工艺、材质等各个方面;第三,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同样适合佛像收藏。一尊佛像价值的高低,还看其是否是稀有的佛像题材,造型风格是否独特。
  
  赵利平:但如果单从艺术价值考虑,宫廷造像与西藏本土造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另外,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拍出1.2359亿港元后,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在市场上最受追捧,很多人认为“永宣佛像”的艺术与经济价值最高,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黄春和:宫廷造像的确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高度。但每个朝代佛像的造型风格都不同,佛像的铸造技艺也有差别,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艺术高度,不能说永乐年间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一西平措:永乐年间国富民强,皇权在手能够搜罗一大帮能工巧匠,集中创造出一大批艺术精品,但不能说永乐年间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如果是从内在气韵的流动来讲,永乐年间的佛像还不如高古的。
  
  郑华星:国力的差距也决定了佛像材质的不同。比如宋代佛像多用木头;隋代佛像多用石头;唐代到了国力强盛的时候,就多用金铜了。所以文化的发展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精品,但如果统治者重视,国力又强盛的话,精品的数量就会比较多。
  
  而且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时代的佛像造型、风格都是不同的。如隋代的佛像脸型会偏长一些,而唐代的佛像脸型则会圆润饱满一些。
  
  ●佛像市场暂无艺术基金入场炒作
  
  赵利平:相比其他艺术品门类,佛像收藏的起步比较晚。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一尊“大威德明王”拍出了1906.2万元,这个高价当时还被称为“捅天价”。到了2006年,一尊高72.5厘米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的大型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1.2359亿港元,成为世界范围内最贵的中国佛像。至此,大家才知道佛像原来这么有价值,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黄春和:中国内地的佛像收藏市场,起步的确较晚。我记得最早应该是1998年的时候,内地就有拍卖行设立佛像拍卖专场了。但佛像市场开始升温,是从2004年北京嘉德和北京瀚海推出佛像专场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佛像市场一直稳步向前,价格表现一直很平稳,很少大起大落。
  
  一西平措:我觉得2006年到2008年,是中国佛像市场的第一个高峰,2009年到2011年是调整期。前些年很多艺术品的价格一直在拔高,但佛像市场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较理性,没有炒作,也没有艺术基金进场,佛像市场还保持自身稳定的发展轨迹,不至于大起大落。经过几年时间的沉淀、调整,加上藏家的认识逐渐深入,佛像艺术品的价格到今年又开始提升了。
  
  赵利平:为什么艺术基金独独没有进入佛像市场?
  
  黄春和:与其他收藏门类相比,佛像自身承载的文化分量比较厚重,其代表的是佛教文化这么一个大体系的文化,需要藏家有较系统的知识储备,所以收藏门槛相对较高,炒作起来不太容易。另外,从宗教层面来讲,一些炒家可能对通过炒作佛像来获利的行为还是有所忌讳。
  
  一西平措:据我的观察,现在的佛像市场的确还没有“有实力”的艺术基金入场炒作,这个市场依靠的是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发展起来的。但现在真正的佛像收藏家不到5%,很多人上拍卖会买佛像,投资的心态相对比较重。
  
  长远来看,佛像艺术品的上升空间也的确非常大。我觉得中国的佛像市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分为ABC三段。目前的佛像市场,应该是处于第二阶段的A段,下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郑华星:近些年,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等,都开辟了造像馆或佛像艺术馆,可见佛像艺术品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就市场价格而言,佛像艺术品也是每年上一个台阶。但我认为,她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比如2009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一张乾隆御制的紫檀木“水波云龙”宝座,以8578万港元的成交价打破了中国家具的世界拍卖纪录。几乎同时期,作为清代一等一造像作品的乾隆皇帝御制铜鎏金千手观音,却拍不到一张紫檀木家具十分之一的价格。我们不谈两者材质上的区别,仔细分析一下,宝座是给皇帝坐的,只是皇宫里的生活用品,而佛像是供皇帝后妃顶礼膜拜的圣物,殊圣并尊贵。另外,我虽然不否定家具的美,但毕竟它的造型风格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性的审美取向,其美学价值不一定能为全世界的人所接受。佛像艺术却可以通行世界各地而无碍,最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普世价值,精神信仰等。如此一比较,佛像艺术品未来的升值空间不可限量。
  
  ●收藏佛像是一种精神感召
  
  赵利平:最近几年,不少原先只收藏中国书画的藏家,也开始介入佛像收藏。据我了解,他们收藏佛像也不完全出于资金升值保值的考虑。到底佛像收藏有什么样的魅力?
  
  黄春和:这是佛像自身的价值决定的。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市场刚起步的时候,最早购买佛像的人很多是源于宗教信仰,后来入场的很多人是跟风,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佛像承载的文化内涵,自然收藏人群逐年扩大。
  
  而且佛像收藏具有非常广阔的国际市场,拥有人群非常广泛。中国最精美的佛像在上一个百年中大部分流失到海外,目前出现在国内拍卖市场的佛像有八成是从海外回流的。目前对藏传佛教的研究,一些外国专家比国内的研究还要深。这么大的一个体系,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地给收藏家带来惊喜。
  
  一西平措:除了艺术价值、人文意义、历史痕迹之外,佛像艺术更重要的是体现精神感召的力量,这种力量最能静静地打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郑华星:我身边很多朋友,在我的影响下,家里都“请”回了一尊佛像。家里如果有尊佛像,气场和氛围就不一样,会显得很宁静,很详和,人自然而然就会向善,这种无形的自我约束,是收藏其他艺术品都不可能达到的。
  
  赵利平:这也是您收藏佛像的原因吗?
  
  郑华星:我是六七年前开始关注佛像艺术品的,那时书画、玉器、家具等收藏门类都已经炒得太热了,我觉得没必要去追涨,更没必要去斗富。最终,我的目光被佛像所吸引。佛像透出一种美,不同于其他门类艺术品,她是精神信仰层面的,是心灵层面的,这种美无可比拟。我最喜欢的是高古佛像,那个时候造的佛像把佛的仪容、佛的内心刻画得非常逼真传神。
  
  确定了我的收藏方向后,我开始读书,只要知道书上介绍的代表性作品现存于哪儿,我都会追去博物馆、佛教圣地去一睹真容。
  
  除了在国内拍卖会竞购佛像,我也关注国外的拍卖会,只要有心仪的佛像上拍我一定想办法争取。但我发现一种现象,现在海外的佛像拍卖会,整个专场没有九成也有八成是内地人,大家都是自发过去的,缺乏理性的思考,往往是互相竞价自己把价格给抬高了。台湾、香港藏家的购买就相对理性,他们往往是以基金会的名义集体出动,不存在自己人跟自己人竞争的情况,而且能够聘请专家助阵,对上拍佛像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现场作出专业的判断,指导购买。所以,成立专项艺术基金是最好的收藏方式,最大限度避免了在国外拍场同室操戈。成立专项佛教艺术品基金也是我目前正在努力的事情。
  
  赵利平:汉、藏两大体系的佛教造像相比,为什么藏传佛教的佛像收藏群体相对较大?
  
  郑华星:藏传佛教相对于汉传佛教而言,体系更大、门派更多、流传历史更久、地域更广,可能这些更能吸引收藏家的关注吧。
  
  一西平措:应该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各具艺术魅力,藏传佛教艺术品市场起步前,市场上流通的多是汉传佛教的佛像。如果一定要相比较,藏传佛教的佛像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确要比汉传佛教的丰富一些。现在汉传佛教的佛像,同样也有一大批藏家,市场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鉴定佛像靠经验靠感觉
  
  赵利平:我听一些藏家说过,佛像艺术品的水很深,现在新做旧的技术很高,一不小心就会买到赝品,情况是否如此?
  
  郑华星:严谨地说,佛像没有真假的区别,只有新旧之分。新作的佛像其实很容易区分,因为以前的佛像是用心去造的,那份虔诚是没法复制的。现在一味地模仿复制很刻板,细微之处根本无法再现当年的气韵。比如衣纹,以前的艺人创作时行云流水,而后代仿制者为了仿真,必然要对着原作慢慢描,少了一份随心所欲,力度不够,当然也刻板了很多。这些细微之处很容易看出破绽。
  
  现在新造的佛像艺术品,自有其市场需求,一些做得也非常精美,体现了当代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风尚,值得收藏。但如果某些商家以新作充旧制来骗人,就是很卑劣的行径了。因此,收藏佛像艺术品,最好能找到一位懂行的领路人,在艺术市场里真正摸爬滚打过,这可能比向某些机构里的专家学习更有益。
  
  赵利平:那佛像断代难不难?
  
  黄春和:佛像的断代主要还是看造像的风格。比如从时代的审美考虑,每个朝代佛像的面相都是不一样的,南北朝的造像一般比较轻盈飘逸,隋唐的佛像丰满端庄,之后辽宋的造像就比较写实,朴实自然,这是总体的风格趋势。此外一些细微处的特征,比如力度、线条也要考虑。南北朝、唐代、宋辽时期的佛像造型古朴,艺术气韵足一些,也比较有力量,而明清时期佛像的造型比较规范,线条比较呆板僵硬,相应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气韵就弱一些。
  
  赵利平:鉴定瓷器最难的是后朝仿前朝的东西,佛像收藏是否也存在“清仿明”的情况?
  
  一西平措:我觉得很难界定一尊佛像是不是后朝仿前朝的东西,因为当年不存在利益上的交集,而且佛教艺术是不同时代艺术的融会贯通,就像乾隆年间仿克什米尔的佛像,你说这是学习,还是仿制,还是膜拜?
  
  鉴定佛像对于不熟悉的人而言,当然是有难度的。但看多了,摸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也没必要把一些专家奉为神明。
  
  赵利平:古代佛像落款的多不多?
  
  郑华星:以前的工匠都不敢在佛像上落款,除了却英多杰,他是康熙年间西藏的活佛,他创作了很多佛像作品,因为他的地位,他可以落款。再有就是一些宫廷造像,如果皇帝属意,也会留下铭款或梵文。如2006年拍出过亿元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就有“大明永乐年施”的铭款。但铭款或梵文都不是佛像断代的首要标准,这些都可以后来添上去,从造像的风格、工艺和材质上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赵利平:那佛像鉴定主要是靠经验,还是有科学手段可以借鉴?
  
  黄春和:传统的佛像鉴定都是靠眼力的,可以从外在的造型特征,结合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出综合的判断,但具体怎么判断还真的很难言传,因为有一些东西就只能心领神会,没有固定的推理,没有固定的分析,没有可以拿捏的步骤,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眼力。
  
  佛像收藏的意义
  
  赵利平:有人认为佛像是神圣的,一些人不理解佛像为何能拍卖。对此几位如何看待?
  
  黄春和:人们对佛像感兴趣,很多人认为是从信仰层面出发的,而实际上理由是多方面的,信仰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很多人收藏佛像更多的是从佛像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考虑的,因为只有这些价值才能跟经济价值挂钩。我认为,我们没必要回避佛像艺术品的投资性,重要的是藏家可以从佛像收藏中获得很多知识和艺术享受,更能得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启发,因为佛像本来就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

  郑华星:佛像的流传是千秋万代的事情,目前我收藏的佛像,都只是暂住在我的家中,但我仍然会分外惜缘惜福。
  
  黄春和:我们非常肯定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对佛像的传承和保护。但我认为佛像收藏的意义,还在于让更多人分享,建议藏家多举办展览,不要让国宝私有化,这其实也是感恩的表现。
  
  郑华星:去年西藏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全国各地有3000多件藏品应征,最终只有101件入选。今年11月8日至28日,首都博物馆也将举行“佛韵——造像美学精品展”,这次展览将会是全球佛教艺术最好的展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