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带凤眼菩提佛珠还是龙眼菩提佛珠?
时间:2024-03-09
来源:佛教文化网
男士带凤眼菩提佛珠还是龙眼菩提佛珠?
回答:都可以的。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 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 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 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 念诵鬘”。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 珠之贯线”。
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 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 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 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 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 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 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 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 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 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李辅国传》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 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 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 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 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