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大金瓦寺的传奇身世
拉卜楞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拉卜楞寺贡唐宝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拉卜楞寺晒大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古道西丰)
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地位尊荣。它的建筑群规模非常宏大,细心的人会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里发现一座样式和风格别具的佛殿,它卓尔不群地耸立在整个寺院的最高处。这座建筑自诞生以来,一直谜雾重重,少有人知其身世和传奇般的内幕故事。
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建寺,近300年间共建了100多座经堂、佛殿和寺院,500多院僧舍,总占地达1000余亩,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这些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藏族特色和风格。
佛殿,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狮子吼佛殿、宗喀巴佛殿、白度母佛殿、文殊菩萨佛殿等。在拉卜楞寺,佛殿位于单独地段,自成格局,专供礼佛之用,一般规模都相当高大。大金瓦寺(弥勒佛殿),就是拉卜楞寺各种佛殿中最有特色的一座佛殿,也是整个藏区的著名建筑。
大金瓦寺,又叫弥勒佛殿、寿僖寺。大金瓦寺,是因殿顶覆有巨大的金瓦;弥勒佛殿,是因为里面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弥勒金佛;寿禧寺,是清代嘉庆皇帝御赐给这座佛堂的名称,现在大殿的正中门楣上,仍悬挂着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僖寺”金字红匾,字迹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大金瓦寺建在拉卜楞寺闻思学院西北不远处,在拉卜楞寺所有的建筑中它所居的位置是最高的,而且在全寺的中轴线上,比较显眼和特殊。
大金瓦寺坐北向南,殿高近30米,外观为5层加顶殿楼宇式建筑,暗棕色“边玛”墙带和绛红色主殿墙,使大佛殿显得十分庄严雄伟。5层以上加建有宫殿式方亭,四角飞檐雕栋,顶部用金筒瓦覆顶,金光灿灿。屋脊上所装饰的那些铜狮、铜龙、铜宝瓶、铜如意和铜法轮等装饰法器,也全是鎏金的。举目上望,在晴空朗日的高原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气象非凡。据拉卜楞寺72岁的才让高僧介绍,大金瓦寺兼有尼泊尔佛殿风格,在整个拉卜楞寺的建筑中独具一格,殿顶的金瓦每块的价值相当于60头肥羊。
据近年一些建筑专家研究发现,有趣的是,这座佛殿不仅选建在拉卜楞寺的最高处,而且巧妙地加强了体量的高耸感。如佛殿左右夹室前墙,比佛殿本身的前墙做了退进设计,使立面多了两个阳角和阴角,把本来横长的立面分成了3个部分,这样就减弱了体量的横长感而加强了高耸感。中部最大,又被分成了左、中、右3段。平顶上的“边玛”墙在中段断开,使中段平面突出向前,立面则低于左右。这样,轮廓变化错落,高低进退有致,既强调了立面中心,又以中段的轻灵多姿衬托出建筑整体的坚实厚重。佛殿内部实际为3层,以巧妙开窗的方式在外部形成立面看似5层的别致格局。在平顶上加建的金顶殿更是绝妙之极,对于丰富天际线和整体造型起了很大作用,显示了工匠们高超的创意及设计、建筑理念。
进入大金瓦寺院内,有石砌甬道通向佛殿前廊。进入大殿,可见内部两侧纵深各5间,正中大殿堂内供奉着高达8米的大弥勒金佛。大佛通体鎏金,造型端庄,气度娴雅,宽额高鼻,浓眉薄唇,显得坚定而有智慧。这座弥勒大佛,在藏区寺院的多座弥勒大佛中独具特色,据称富有尼泊尔异域风格,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弥勒佛两侧供着高达5米的铜质鎏金8大菩萨像。殿内还藏有用纯金汁写成的《甘珠尔》大藏经。甘珠尔是稀世珍宝,共220卷,数百万字,记录了古中亚各地天文、文学、工艺、佛学等珍贵资料,慕名而来膜拜的香客常年络绎不绝。
大金瓦寺作为藏传佛教寺院中的一大著名建筑,其独特魅力使拉卜楞寺锦上添花,但有关背景资料却少之又少。在《拉卜楞寺·大金瓦寺志》里,也只有寥寥几笔,甚至连当时设计和建设者的名字都没有留下。这座佛教建筑发端于何时?是何许人设计和主持所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
近年来,一些佛教建筑研究专家和史志学者根据寺志资料,从一些年迈高僧大德那里进行了许多抢救性调查后,得到不少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往的茫然和一些附会猜测渐次被消除否定,大金瓦寺和弥勒金佛的身世之谜渐趋明朗。
清乾隆五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88年),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遵照第六世班禅华丹益希的法旨,按后藏江仁钦宗的尼泊尔风格弥勒佛殿样式,要在拉卜楞寺大经堂西北隅50米处修建一座弥勒佛殿,就是今天的大金瓦寺。这座佛寺特别重要,规模很大,在全寺区的选址也最高,是寺区标志性的佛殿,必须由最好的工匠来建造。当时,尼泊尔工匠声誉很高,嘉木样二世就请了3位技艺高超的尼泊尔工匠主持,并召收了一些印度、孟加拉、西藏、内蒙的工匠等来承担佛殿的修建,同时承担殿内8 米高的弥勒大佛、殿顶筒瓦和各种装饰物的铸造和鎏金工程。
据专家们调查,3位尼泊尔工匠来到拉卜楞寺之后,住在寺东一个叫塔哇的地方,并在大夏河畔设下工场。大殿奠基开工,炼铜铸件工艺也同时点火开炉。工匠们按照带来的图纸一边建殿,一边做模、化铜,一块一块地浇铸佛体的分解铜板,以及殿顶的铜质狮、龙、宝瓶、如意、法轮和一块块铜瓦,历时长达两年时间。铸造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关键的鎏金。他们把金子溶解在水银里,再涂刷在铜件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然后再用玛瑙精心轧光。如此重复三四遍,又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全部完成。在同时开工3 年告成的弥勒佛殿里,他们同时如期出色地组装完成了8米高的大弥勒佛塑像和殿顶所有鎏金瓦和装饰物。
弥勒佛殿的修建和弥勒佛像的铸造,总共耗资达5万两白银。大弥勒佛以跏趺式鎏金铜像塑成,和佛殿一样具有浓郁的尼泊尔风格。整个建筑完成后,轰动一时,3位尼泊尔工匠高超的技艺,备受称赞。这是拉卜楞寺第一座由外国人负责施工并铸造佛像的大佛殿,位置在拉卜楞寺的中区和最高处,海拔3100米,在众多佛殿中卓然而立,地位显赫。自建成以来220年,这座大佛殿香火鼎盛,成为中尼两国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的象征。后来,3位尼泊尔工匠还用多年积攒的工钱,另外铸造了一尊小金佛献给了拉卜楞寺,至今被供奉在寺院里。
佛殿和弥勒佛像建成后,嘉木样二世热情挽留3位尼泊尔工匠定居下来。之后,他们在当地娶藏族女人为妻,组建了各自的家庭,同时继续为拉卜楞寺服务。据《贡唐宝塔志》记载,公元1802年(清嘉庆7年),拉卜楞寺建造那座著名的贡唐宝塔时,这3位尼泊尔金匠又铸造了阿弥陀佛等许多鎏金佛塑像,没有再收分文报酬。而且,尼泊尔王国还专为这座宝塔的开光,赠送了一对稀世珍宝制作的门环作为礼品,成为中尼友好的象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