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首届禅文化论坛会议综述总结
经过近两天的讨论,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福建、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江西、安徽、 辽宁、黑龙江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大学、社科院、佛学院36个单位的代表,发表论文43篇。围绕延寿生平行迹、佚文考辨,与宁波、雪窦寺等江南佛教的关系,禅佛学思想,海内外影响,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延寿生平行迹、佚文考辨与江南佛教(雪窦山(寺)、宁波佛教)
1、生平行迹
《延寿与德绍禅师》,考察了德绍行历以及延寿在其门下参禅的历史事实。德韶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是永明延寿、报恩绍安、普门希辩、五云志逢、文谦、朋彦等。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
《永明延寿早年行迹考证》指出,早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有特点,是促成其禅修精进并最终开悟、成为法眼宗的法嗣与国师的继任者的重要过程。
《永明延寿与五代宋初雪窦寺的复兴》一文,对于延寿生平经历特别是在雪窦寺的弘法活动进行了探讨,进一步确定了其生卒年,明确三十四岁师从杭州龙册翠岩令参出家,并在雪窦寺培养了行明等杰出弟子。
《智觉延寿与宁波佛教——延寿在宁波地区初转行迹》,延寿自行成就之后,初转是从古慈溪(今慈城)西峰院开始的,宁波地区是弘法利生的最初宝地,纠正以往研究中的某些模糊说法,厘清并深化对延寿大师生平行历及其贡献与影响的认识。延寿是二觉道场雪窦寺的第一觉,是创建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山弥勒道场的宝贵资源。
2、佚文考辨
《域外现存永明延寿著作佚文考论》,指出《示四众披袈裟因缘》一文,实为延寿所作, 当是延寿晚年的作品,反映了晚年教化活动和律学思想。在韩国和日本相继被抄写、刊刻, 充分反映出它在域外的流传与接受程度,对考察延寿思想在东亚的传播具有一定意义。
3、江南佛教
禅与咒——《方丈实录》所见的东南佛教,持咒、印咒为理解延寿形成丰富性与东南佛教特色提供视角。探讨了永明延寿在这部《实录》中每每以持咒或劝人持咒的形象出现这一记载,如果结合吴越王大量印制《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并造塔供养的种种事迹,或可借此一窥彼时东南佛教的发展样态。
《释长老知事人——兼论雪窦寺十方住持制的成立时间》一文,结合文本分析与其他同时期文献,长老知事人系两种身份而非一种身份,作长老、知事人,考察长老、知事人的制度起源。并提出,无论是校注本还是CBETA,均将长老知事人合为一词,未加点断。那么长老知事人一语该作何解?遗憾校注本与CBETA未对此作出说明。将长老知事人理解为一寺院特殊职位,还是一人兼长老知事两职,亦或其他情况,有待进一步考察。
二、永明延寿禅佛学思想研究
1、唯心思想
《如来藏思想》,永明延寿的心一元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是如来藏思想,其如来藏思想受到法藏、澄观、宗密等华严思想家如来藏思想影响的同时,也超越了华严宗的宗派界限,力图从诸宗融合的立场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中观思想统合起来。
《从体用范畴看永明延寿佛教中国化之一心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宗密、宋初 永明延寿等佛教哲学家的一心理论,是将中国哲学体用范畴充分运用于佛教理论 构建而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宗镜录》一心二门的构架、《以真心融摄唯识义》认为,《宗镜录》是对大乘三系教理的系统整合,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创造性贡献,其唯识学思想以护法学说为正脉,而又将融摄于真心之中。
2、禅学思想
《延寿的立场——禅在变革时代的重新思考》,延寿虽被后世称为法眼宗的三祖,但其目的并非为了宣扬自派的优越性,而是为了统摄所有的佛教思想和实践,以佛心为核心统摄唐代之前的多样性佛教而编纂的《宗镜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尊达摩:永明延寿禅学体系建构的内涵》呈现了延寿的禅学思想,为了说明延寿禅尊达摩的主旨,论文将从禅尊达摩的内涵探讨延寿禅学思想的根本立场与核心观点。从总体上以禅尊达摩为定位、实践、方法研究延寿的禅学思想,论述延寿以禅尊达摩而复归达摩禅,是以达摩禅作为禅门的法式,对治禅弊、弘传禅宗。
3、禅教一致
一心为宗融会华严法界缘起等思想,及其禅教一致的会通思想。延寿在《宗镜录》中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的要旨乃出自《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诠释华严的教理犹如宗镜,统摄于一心,相应于万法之教,其主要说明华严一心俱足法界缘起,而一切法界尽归一心所统摄的思想。本文拟以永明延寿一心的禅思想对华严诠释的理路,探讨延寿以禅宗法眼宗的身份融会华严的建构理论。拙文即欲在此一问题上抛砖引玉,以利于现代行禅者的学修理路。
《方立天先生的永明延寿研究》。方先生认为永明延寿的禅教一致论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要求,他对永明延寿禅教一致论的基本内容展开了分析论述,最后还讨论了永明延寿禅教一致论思想的历史影响。方先生对永明延寿的研究,可以给后学带来多方面的重要启发,如,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深入了解一位佛门大师的思想,才能体会其重要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研究一代佛门大师的思想,应抓住其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把握其核心观念,理出其思维逻辑;在进行佛门大师个案研究时,要时刻牢记其宗旨,即有助于今后编写出一部更加充实、生动、全面的中国佛教史,也为全面总结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学术性的贡献。
4、其他思想
大乘菩萨戒戒律思想,认为永明延寿在《宗镜录》《受菩萨戒法并序》等著作中,对于人、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的戒律都有所论述。大乘戒学以菩提心为核心,在乘急高于戒急的基础上强调乘戒兼急。延寿据此对各种戒律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比较探究。永明延寿大师以大悲心察视有情,发大智慧提倡心学特质的大乘菩萨戒,对禅与戒的关系进行了法义层面的梳理,具有振聋发聩,拨乱反正的现实意义,也是对当时清规的义理层面的重要补充,以此正如来真实意以正后世学人之视听。对后世行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禅净四料简》的四种人生观,净土信仰、唯心净土思想及其影响。延寿大师的著作,融汇了宗门与教下诸宗,尤重禅净二宗齐修,融汇禅净律密各家。其著作不仅在教理上,阐明了圆融妙慧的戒乘俱急思想,更是撰写《受菩萨戒法》仪轨,致力于将大乘菩萨戒落实在具体实践之中。
《宗镜录》中的弥勒思想、二谛思想。延寿大师的戒律思想,多见于《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和《受菩萨戒》(并序)之中,并将一心为宗的思想体现于菩萨戒法的修持之中。延寿大师提倡的大乘菩萨戒,即是站立在心性圆净基础上的戒律观,是千圣之地,生万善之基,是如来最上之乘,祖师西来之意,可以说延寿大师将受持大乘菩萨戒法,等同于了佛法修行的根本要诀。延寿大师所倡导的心学特质的大乘菩萨戒,其一心为宗为心性论和以菩提心为基础的修道论内涵,对太虚大师等佛学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继承自中国传统法治伦理的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产物。对后世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居诗》中的顿悟与圆修。《永明山居诗》六十九首,自元代以来流传较广,影响海内外。其内容方面既有议论说理、抒怀明志,也有山居记事,写景则穿插其中,主要起到借景抒怀、以景明志、依景显理的作用。延寿禅师的山居诗总体以闲为基调,在闲意闲行闲思闲趣之中,参悟世俗与禅法,并劝人看破世情,及时修行。艺术手法方面,用典、拟人、仿拟、对比等多种修辞交相使用;摹物状景,活泼灵动,充满生机。延寿禅师虽写禅寂,却不黏缚于禅寂,既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又从佛教角度阐发了对儒、道的观点与态度,也在禅宗实修中,透露出坚定的出尘意志与情怀,丰富了今人对永明延寿生平行履的认知。
三、在海内外的影响
1、国内
《宗镜录》的传播史对后世的影响。延寿在吴越钱俶等国王最所钦尚的扶持下完成了《宗镜录》,他倡导佛祖同诠,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为归趣,融会唯识、华严、禅宗和净土等派系,使宋以后佛教各派融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足以影响中国佛教发展的重大贡献。文章以永明延寿一心思想为主线试图从三方面研究:一、永明延寿的生平历程及著作;二、永明延寿一心的理论特色;三、永明延寿一心诠释唯识学五位百法。
《异代知音——永明延寿与惠洪》,惠洪自早岁开始阅读《宗镜录》,手不释卷者达几十年,其自言遵永明之旨,视《宗镜录》为禅教之纲宗、真理之准绳。北宋末名僧惠洪《林间录》《林间后录》《石门文字禅》等著作中,赞颂、怀念永明延寿诗偈六首,为《宗镜录》题记两篇,摘抄《宗镜录》内容八处,其中一处是惠洪误记。惠洪自早岁开始阅读《宗镜录》,手不释卷者达几十年,其自言遵永明之旨,视《宗镜录》为禅教之纲宗、真理之准绳。称惠洪为永明之异代知己,并不为过。
新发现《宗镜录具体》及其意义。《宗镜录具体》作为陶奭龄以禅证儒的代表性作品,长期以来被学界认为已佚而不得其详。以点校整理新发现的文本为基础,对其抄撮的具体方式、历史理论缘起及其工作底本进行系统疏理,对于彰显《宗镜录》要义、完整呈现陶奭龄的心学思想、把握其思想特质,以及理解晚明阳明学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心灯永明——《宗镜录》对于近代佛教影响史述略,从永明延寿与禅法烂熟时代、 禅教归净与克服禅弊等两个方面,对《宗镜录》的影响进行了阐释。永明延寿对于禅宗明心见性,丰富了禅宗心性论的佛典理据,并且对外佛教交流史最具有影响的僧人,成为唐五代古典禅的殿军人物,影响深远。其大力倡导禅净合修或许可能导致消禅归净,对禅弊的克服或许导致对禅宗本身的克服。法眼宗的三世而绝,非时非运更非命,乃在人对禅法的真领悟。
《五季乱与五宗昌》,探讨了禅僧的方镇交往、各支禅系的盛衰与地域分布、禅学里的宗风主题,及以文益、德韶、延寿为代表的法眼宗的发展取向等问题。学界应重视五代十国禅宗的这一领域,并将其作为唐代禅与宋代禅之间的独立禅宗史分期开展全面研究。
《宋代佛学与佛教中国化》,分析永明延寿、契嵩等宋代僧人以儒佛一贯论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心性论,认为禅门的真心一元论,与儒家讲的心统性情具有同构性。中国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三教格局;在此三教格局基础上,以永明延寿、契嵩等宋代僧人的思想学说为核心,探讨了作为儒佛一贯论的哲学思想基础的心性论问题。禅门的真心一元论,与儒家讲的心统性情具有同构性,是儒佛一贯、佛道一贯,禅教一致、顿渐一致的理论基础。
《从永明延寿的禅教一致思想看唐宋佛教转型》指出,延寿强调性宗对空、 相二宗的兼容,纠正唐末五代禅宗流弊,开创了宋以后三教融合的思想氛围。五代宋初法眼宗延寿大师弘扬禅教一致思想,该思想以会通性、空、相三宗为特色,其主旨是以心为宗,其根本含义是无相真心不变随缘,与一切法不一不异。此举既契合禅宗顿悟之精神,又针对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弊病,尤其是破除妄执宗门以及不重实际、不明教理的愚昧,提出改良方案,为宋以后禅教一致、禅净双修、性相融合的佛教大趋势做了系统的准备。性宗圆教是延寿大师禅教一致思想的核心,通过研究这一思想可以看出,其立场是性宗,并强调性宗对空、相二宗的兼容,目的是试图用性宗取代空宗在禅门中的主导地位,进而为纠正唐末五代禅宗流弊提供理论方针,而正是这种合理化倾向,开创了宋以后三教融合的思想氛围。
《《宗镜录》中的弥勒思想阐释》指出,《宗镜录》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显示出了弥勒信仰在中土发展至十世纪,其愈加所具有的大乘智慧的特点,是汉传佛教本土化的证明。弥勒具有当来下生佛的身份,他作为佛果圆满的未来佛已经成为一个形象符号特征,用来说明其它佛教理论;再者,弥勒是瑜伽行派的祖师,在提到瑜伽行派的理论时他的名字也经常被提及来作为理论论述合理性的佐证;第三,弥勒作为佛具有空性智慧的圆满,他已经证得菩提,心中豁然无所有,是用来说明法性不一不二,缘起空幻,净秽唯心所现的般若空观智慧的大乘佛教人物。
《永明延寿与禅宗见性观念的元问题论释》指出,从古至今,凡参禅皆言见性虽已成为常态,但世人所重者,基本都在内在的价值确认与外在的实践探索两方面,至于见性观念本身的原理构成,则鲜有人作出专门的解释。综观中国佛教史,永明延寿乃是一个例外,他基于禅教一致的立场,不仅将能见性者、所见之性和见性模式等诸多元问题重新纳入审视的范围,而且还尝试融合经教、禅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论释。在禅宗看来,永明延寿对见性观念的元问题论释,或许与直指人心之要旨背道而驰;然而若想从学理逻辑上实现对见性观念的理解,永明延寿的相关论释,反而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线索。
2、国外
永明延寿禅师对日韩的影响研究,尤其是根据碑铭、拓文,永明延寿与高丽弟子智宗、英俊生平考《万善同归集》在韩国古代的刊印与发行。延寿除了作《宗镜录》外,还作了《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论》一卷、《神栖安养赋》 二卷、《安慧相资歌》一卷和《警世》一卷等著作,后世诸学人对延寿评价极高。延寿为钱俶等国王最所钦尚,而且数千万的著作传到高丽国,国王称赞,并遣使送金线袈裟等礼物赠予延寿。
延寿一体两翼思想的国际化表达——以镰仓时期无住《杂谈集》为例。永明延寿倡导事理无碍、禅教净合一的圆融精神,为宋代之后中国佛教的义理创新、修持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架构。随着禅宗东渐日本,主张圆融相即的佛禅思想开始在中世日本社会传播。但中世日本社会是如何对上述思想进行摄取和改造的,其内在结构和建构逻辑如何,从这些角度开展的探讨尚不多见。基于以上问题,文章以中世日本佛教思想家无住道晓著作《杂谈集》为对象,对无住与延寿之间的思想联系予以剖析,进而厘清《杂谈集》借鉴延寿思想的内在理路,论述延寿一体两翼思想海外本土化的阐释逻辑和建构方式。同时,结合无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解读《杂谈集》的思想影响和历史作用。
日本的永明延寿研究。宋代以后,永明延寿作为禅宗、净土宗的两宗祖师,他的著作尤其是《宗镜录》受到历代高僧乃至朝廷的推崇。与此相对,《宗镜录》虽早在平安末期之前便传入日本,但却受到了冷落,在当今的日本学界和教界的知名度都很低。2015年柳干康教授出版的《永明延寿と「宗鏡録」の研究——一心による中国仏教の再編》以一心为线索,从思想史角度对永明延寿及其《宗镜录》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定位及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可以说是近年来关于永明延寿及《宗镜录》研究的重要著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