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教文化网(www.haichaoyin.cn),专业的佛教文化传播网站!
当前位置:佛教文化网>佛教资讯> 正文

觉群人生讲坛 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早期佛教史实

时间:2025-01-13 来源:佛教文化网

2025年1月5日,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邀请新加坡佛学院教务主任、图书馆馆长、纪赟副教授以《追溯佛教的印度源头—早期佛教的史实及传信 》为题作主题演讲。

讲座重点介绍了佛陀的圆寂、佛陀的生平、经典的集结与传播、般若类经典等内容。此外,还讨论了佛教在印度与中亚地区的重要文献发现等。

佛陀圆寂的时间

纪赟教授首先叙述了学术界对佛陀入灭的具体时间的考证。

在梳理了汉传传统、斯里兰卡、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对于佛灭具体时间的考证,并经过阿育王登基时间作为参照的测算后,得出实际佛灭时间要比我们中国认定的公元前486年要晚一百多年,为公元前390-387年。

佛陀生平

随后,纪赟教授讲解了佛陀的生平。

我们一般认为,佛陀的名字叫释迦牟尼,或是乔达摩·悉达多,但从梵文来看,释迦是他所在氏族的名字,牟尼指非常有智慧的人;乔达摩也是代称,指以牛作为崇拜的那个族的男性,悉达指有成就的人。

因此,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都不是佛陀的真名,真正名字现在已不可考。

关于佛陀的生平,他出生于释迦族,为部落酋长(而非国王)之子,生活条件很优越。一生历经四门出游、剃发出家、修行证果、初转法轮、成立僧团、弘法地点及涅槃等事。

佛陀涅槃之后最有文献依据的舍利是于1898年于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城东南十四英里的一个石灰石方柜里,目前保存于泰国和日本名古屋觉王山日泰寺,而其舍利瓶为加尔各答博物馆保管。

经典的集结与传播

早期佛教并没有书面经典,僧众以口头传诵方式传承佛陀教法。

这是因为在印度背景中,口头传播比起书面形式重要,这是婆罗门祭司有意识的选择。他们反对书写,是因为相信《吠陀》声音是神圣的,不能够也不应该被书写。

佛教也是如此,因为口传心记,师徒间不仅是要记录词汇与句子,还必须注重于每一个音节的发音。

佛陀涅槃后,为了便于弘法,佛弟子们先后多次发起了经典的集结。而在传教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也在逐渐变化。

一般人认为印度佛经都是用梵语书写,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早期佛教文献之中。

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佛教从一诞生起就致力于向普通民众传教,而与以上层贵族语言梵语为基础的具垄断性的婆罗门教不同。

因此,在传教之初是以俗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口传(佛灭至公元前一世纪),随后以俗语口传与俗语书写并行传承(公元前后到三世纪),再到掺杂俗语词汇的不规范梵语传承(公元二到三世纪),最后到标准梵语书写传承(公元三/四世纪以后)。

现场,纪赟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佛经,其年代是在公元前184-46年之间,以及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古老的大乘佛经,其年代在公元后47-147年。

般若类经典、《金刚经》《心经》

此外,纪赟教授还简要讲述了般若类经典的分类原则与各类经典的情况,以及《金刚经》与《心经》的各种译本。

此次讲座是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2025年的第1场,现场四百余位听众专注倾听,踊跃提问,并于讲座结束时给予热烈掌声,感谢纪赟教授两个多小时的精彩分享。

主讲人 纪赟

纪赟,新加坡佛学院副教授、教务主任、图书馆馆长,The Singapore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主编。主要研究佛教文献、隋前佛教史、近代海外佛教档案等相关领域。

曾出版专著《慧皎高僧传研究》《佛教经典观》《太虚大师新出文献资料辑录》等;译著《汉文佛教文献研究》《佛教文献学十讲》《大乘佛教》《宝冠摩尼:左冠明教授佛教文献学研究遗集》等;翻译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编著论文集十多种;撰写论文、书评五十余篇,新加坡《联合早报》名家专评专栏文章三百余篇,新加坡《新明日报》赟云众生专栏文章二百余篇。(文图/上海玉佛禅寺)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