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海潮音佛珠网(haichaoyin.cn),专业的佛珠 手串 菩提子网站!
当前位置:佛珠网>佛教观点> 正文

放生·放死(5)

时间:2017-05-21 来源: 作者:佛珠网 haichaoyin.cn
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清远法师:放生以及佛教慈悲心的培养

就放生与慈心培养和环保理念等相关问题,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清远法师接受了佛讯网的专访。清远法师就放生的缘起、目的和如法行持等问题作了精彩的说明,并对目前社会上很多不如法的放生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地,对于那些假借放生,聚众敛财、违法扰民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以下我们摘录法师的部分言论,供养大家。

1、放生是一件好事情--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放生是一件好事情,它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优秀传承。过去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放生池、放生园。

好的放生活动,可以对人们很大的影响力。例如:苏州西园寺的放生池内,有两只名为“圆圆”、和“方方”的斑鼋,是国内仅存的三只斑鼋中的两只,属国家级保护动物。其中,圆圆是明末清初徐氏建园时投放入池中的,距今已400余年,实际龟龄已不可考。游客来观赏它们的时候,感受到人对动物的爱护与尊重,同时受到慈悲心的感染。前段时间有个报道说:广东一位名叫徐闻的法师,因为放生的时候在龟背上刻了一些字,结果这只龟在日本发现了。能让日本的人民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慈悲心,这样的放生活动就有了很积极的意义。

2、放生是菩萨慈悲的思想,也是大乘佛教中比较重视的一个思想。通过放生这种形式,让人生起慈悲心,由物及人,从而对人的生命有一种眼耳鼻舌身意的切身感受,这是菩萨慈悲精神的一种体现。

3、放生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生生相息的和谐。如:泰国的峦陀博寺收养老虎,是为了挽救稀珍动物濒于灭种的危机。因为以现在的生态环境,那些老虎离开了寺院,根本没有办法生存,这时候就只能依靠人的慈悲心来维系它们的繁衍。


目前放生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地方:

1、片面追求规模,对环境造成了一些的负面影响。

2、太强的功利心导致违背佛教的根本精神。

3、方法不当引起不良后果。

比如,有人定点定时去放生,这样做容易引起一些世人(特别是商贩们)的觊觎之心,使他们闻讯捕捞,往往是前面放,后面捞,甚至是这边放,那边捞,变成了一种放与捞的循环。有些小贩专门为放生的人养一些鸟,放完以后,鸟又回去了,使放生成为了一种无任何意义的形式,也违背了施无畏的基本定义。

如法放生,如法修行:

1、放生一定要注重慈悲心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待动物慈悲心的培养,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真诚对待等心灵方面慈悲心的培养。平时放生再多,如果对人总是怀有嗔恨心,不把心量放开,很难有什么功德。

我们慈悲心的培养要随时随地的进行,从人开始,到动物,然后是一切生命,包括植物都要去爱护。放生的精义在于当下放生的念头,放生要放掉的是自己的贪心,嗔心,痴心,以及一切不好的念头。平常待人接物,处事,要结善缘,要多用心。

2、放生要随缘。不要追求那种大规模的,大效应的,甚至是计量式,按功德计算的放生,而且要选择生态环境适合放生的地方。

3、除了放生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进行慈悲心的培养。如:动物认养、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水质净化、垃圾清理等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做一点放生普及性的小册子,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出去,以便于大众听闻修学正法。

4、目前佛教界慈善行为应该更多地转移到对人类的关怀。助残、养老、助孤、助学等方面,这样意义会更大。这些善事不仅出家人可以做,居士也可以做,没有师傅带领同样可以做。福建的普法法师开办了一个很大的家庭式养老院,让老人们不仅能够精通佛法、安养晚年,还让他们的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做这样的事情比单纯的放生意义更大。

5、不要想着通过放生会长命百岁,这种想法不符合佛教的教理教义。人生是无常的,正因为无常,所以要做些符合众生利益的事情。

总之,我们放生的目的是为启发增长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救济心,至于被放的众生,也有它们自己的祸福因果和因缘。若在放生时,没有存心让它们重遭罗网而受刀俎之苦,且开示被放的众生,为其说三皈依、讲佛法,发愿回向,它们也能从此脱离异类身,转生为人,上升天界,往生净土,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早成佛道。我们但求能尽心而为,尽力去做就好。


特别提醒:

一些人以放生为号召,聚众敛财,甚至是持续性地形成一种固定产业链,有些“放生”活动,还违法扰民,不仅浪费了十方善信的净财,而且严重破坏了佛教的形象。这些现象大家一定要用正信的佛法智慧来识别,不要上当受骗,特别地,对于那种有着固定帐户,通过汇款方式来组织放生活动的个人或者组织要提高警惕。

佛讯网工作人员问:放生过程中要进行洒净颂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这些仪轨,过程很漫长,有时候造成了一些动物的死亡。法师,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应该如何去做?

清远法师:放生就是让放生的对象活下去,不是让它死了以后再去超度它,不然的话,放生法会就成了超度法会了。皈依只不过是一个仪式,仪式要体现在内容上,它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纯粹为了做仪式而做仪式。


附录: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其实践(清远法师)

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正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然而破坏环境及生态平衡的根本原因却是我们自己。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种种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却没有真正解决人类自身的错误认识和价值取向。在这种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聚会在这里,探讨佛教与环保这一命题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下面,我拟从佛教的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佛教与环保的密切关系。

在佛教传入我国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活动中。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祥和社会、服务人群,同时也昭示出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从我做起,提高认识,人人参与。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环保理念,必定能够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被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佛教的缘起思想,充分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同样,佛教的“依正不二”理论告诉我们,主体的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多样性的共生环境是维持我们世界和谐的重要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佛教认为“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大自然被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天台宗的湛然大师主张“无情有性”说,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来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的庄严使命。《南传大藏经》“长部”中有这样的记述:“沙门瞿昙,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植物、种子的尊严性而告诫采伐树木和残害种子的行为。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是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并据此提出了“不杀生”的主张。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戒杀放生的思想来自佛教戒律,其内涵是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人类应设身处地为它们着想,维护它们的生存空间。戒杀放生、保护生态平衡及惜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环保的重要理念之一。佛教认为生命是依业受生,众生在过去生中互为六亲眷属,只是由于业力果报的不同,使它们现世沦落到被人屠杀的下场。佛陀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报众生恩。

放生活动盛行于中国,也流传于日本、韩国等地,体现了佛教生死轮回的因果观念和提倡众生平等、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及痛苦的慈悲精神。在中国民间,放生是颇受尊敬的善行。今天,放生已经成为汉传佛教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每逢佛菩萨的诞日,放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过去放生仅仅是一种慈悲精神的体现,那么到了今天,放生活动同时具有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中国汉传佛教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主张素食,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对中国民间的素食行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今天,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残杀了。可以肯定地说,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

生活环保是当代佛教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方式。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指南,将环保理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以宗教的愿力落实环保。佛教所提倡的简朴、惜福的观念与现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生活环保,则无所不包,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不使用一次性快餐容器,减少使用化学类洗洁剂,实行垃圾分类。提倡无污染饮食、绿色食品,动员信徒参加资源回收、净滩、净山、植树、节水等活动。节约是环保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大力提倡节约,从身边的件件小事着手,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粮食。让节约的思想深入人心,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众生的理想环境在佛教中称为佛国或净土。《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众生的国土,就是菩萨的佛国土,菩萨为了教化众生,就必须把众生的国土改变成佛国净土。这种佛国净土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众生所居住的“秽土”中实现,这里虽然是“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但只要改变观念,就可以转化成为佛国净土。

佛经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生态的设定。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充满祥和的世界,那里有丰富的优质水,称为“八功德水”,有众多的树木,各种颜色的莲花、曼陀罗华等,香气芬馥;有优美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恰;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们身心愉悦而不贪著;还有清新的空气、奇妙多样的鸟类。由此可见,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

纵观历史,中国佛教向来具有保护自然、美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有一句古话:“天下名山僧建多”,这里的“僧建多”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积极的建设和保护,是与自然界完美的协调。当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对于天目山有这样形象的写照“人言名山僧占尽,荒山废寺谁问津,若非和尚勤护卫,何来天目古杉林”僧侣们修学佛法,注重内心的清净、平和,同样注重外在环境的清静庄严,以整洁、协调的自然之态来美化寺院,以此优美的外部环境来无声地宣示佛教净佛国土的理念。

正是在以上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佛教的大德先贤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众多名山古刹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很好例证。被誉为“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堪称中国历代佛教环保的代表。峨眉山纵横百里之内的丛林古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原始森林,它是千余年来居住在那里的僧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据有关资料记载,峨眉山从唐代开始就有僧人在山中植树造林,培植风景。直到现在,山上各寺庙僧人坚持绿化,习以成风,每年雨水、立秋节前后,他们便到离住地二、三十里以外的山上去移苗补种,松土锄草。千百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虽因各种原因,累遭破坏,但由于僧人们世世代代坚持护林造林,所以这里现在仍能见到绿云蔽日、茂林修竹的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峨眉山确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应该说名副其实,其中就有僧人们的一份贡献。

峨眉山流传着许多有关僧人造林的感人事迹。据《峨眉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有楚山、性一、德心三禅师发愿在洪椿坪一带培植旃檀林,以《华严经》中的字数为准,一字一树。四百余年漫长的岁月过去了,我们虽已看不到三位禅师当年辛勤植树的高尚形象,但他们亲手栽种的树苗却早已成为茂密的森林。“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洪椿坪的优美环境,溪水清音,是三位禅师为利益众生而创造的清凉世界、人间仙境。峨眉山白龙洞是山上树木长得最茂盛的处所之一,清嘉庆年间这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别传禅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寺院周围种植树木。据《别传禅师塔铭》记载,他种植松、柏、杉、楠十万八千株,至今在白龙洞一带,还可以看到幸存的四百余株高大的楠树。

中国现代佛教环保事迹众多。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堪作代表。这里的名花异草多达170余种,名贵药材2O0余种。五台山由僧人栽植管护的林地很多,如西天寺、桑螺树、贡布山、母树林、清凉桥等几个林区,成材林总面积已达6万余亩。五台山明月池住持能成和尚作为佛教界植树造林模范,曾先后两次受到原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表彰。他不顾生活上的清贫艰苦,造林不止,并创造了小穴播种和铲播方法,在五台县得到推广,使植树成活率达80%以上。五台山的能海、道原、藏明等僧人都积极带领广大僧众植树造林,坚持不懈,现在五台山的优美环境与他们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全国各地寺院的名木古树都是佛教徒用心保护的结果。如北京潭柘寺内的千年银杏树“帝王树”;戒台寺内有牡丹院及众多古柏,寺内抱塔松、卧龙松、活动松、自在松和九龙松均为数百年树龄的古松;五台山的五郎拴马树、抱子观音树、乾隆树;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内有一株银杏树,所结果实无心,称之为“无心杏”,乃唐道膺禅师亲手所植,现在,真如寺为保护森林,仍派有僧人常年巡山护林;黄梅五祖寺内黄梅树是寺中一景,当年弘忍大师开山时,带领13OO位僧众,植树造林,美化东山,至今仍存弘忍大师亲植的油朴树数十株,五祖寺的枇杷树,被世人誉之为“东山一绝,果中之王”;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和荆州章华寺的楚梅,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都伴有非常优美的传说。在辽宁大连圣水寺周围,有一片亚洲最大的珍稀树木赤松林,因为寺僧的精心养护而得以保存。在中国,以园林命名的寺院很多,足见佛教与环保的密切关系。如赵州柏林禅寺内柏树成林;苏州西园寺为苏州四大园林之一;重庆名刹双桂堂因桂花而得名;韶关南华寺因在大片树林之中而得名“宝林道场”,显示了树林环境之珍贵,是参禅修行、静心语道的增上缘。常熟兴福寺留下唐朝诗人常建所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千古名句,更是中国众多寺院幽雅环境的真实写照。

中国佛教协会对于植树造林,绿化山川大地非常重视,每年均组织工作人员到北京郊区植树,2000年3月在京郊房山云居寺周围植树2000株,5月与香港佛教组织联合在河北赞皇县植树400亩。2O01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组织韩国、日本佛教界及海内外人士在安徽太湖县寺前镇赵朴初会长的家乡绿化环境,植树扶贫,栽植经济树木及茶叶2000亩,以此来纪念赵朴老逝世一周年。中国每年的植树节,佛教界都会积极响应,组织信徒义务植树,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佛教徒对于创造和保护美好环境的重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的声音和山峦的形态让我们感知佛的存在,体悟到自然与人的完美协调。佛教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净化人心,净化环境,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佛教的环保思想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保护环境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环境保护同样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佛教徒要当仁不让、一如既往地担负起这个使命,我提议中国、韩国、日本佛教界联合成立绿色环保组织,将环保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让我们的山川更加秀美,成为庄严的人间净土!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