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危机,佛教可以做些什么?(3)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本站特约评论员李向平教授:宗教与金融危机的某些联想
金融危机了,不少大老板自杀了。人们想到了宗教。
这好像是一个习惯。宗教在中国社会,平时不会太受注意,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人们才想到宗教。捐钱捐物,宗教似乎与天灾人祸结有不解之缘。眼下,全世界面对金融危机,而中国人很自然地又想到了宗教。
近日,我们看到美国纽约市市长彭博在纽约市立图书馆举行“联合宗教早餐会”,邀请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回教及印度教的350多位代表参加,共同讨论“宗教如何安抚民众不安的心”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也想到了宗教,想到了佛教。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要说明的是,美国宗教的社会功能,与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功能,因为国情不同,则是大相径庭的啊。美国社会中的宗教能够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而中国宗教只能在国家之后拾遗补缺。
这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中国社会功能本来就十分有限。面对社会事变,宗教的功能就更是如此。所以,宗教面对金融危机,宗教应当有什么作为?为金融危机的解决,宗教界应该做些什么?对此,我一时迷茫,不知所云。
宗教界应当如何安抚人心?开法会?做布施?崇拜、祈祷、弥散?为金融危机中的失利者实行心理按摩?理所当然,这是宗教界、佛教法师们的份内之事。
然而,在此之外,我静心想想,其中似乎也有些事情、问题值得反思。昨日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看到著名记者水均益对美国沃尔玛集团全球总裁李斯阁的高端采访,问及几十年来沃尔玛集团如何能够从一家小小零售店发展成为名列全球五十强的巨型连锁公司。
沃尔玛集团成功的经验非常简单,一句话,就是节俭,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省钱,如何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东西。而沃尔玛集团所以的管理人员在几十年来,也从来没有说过让顾客多花钱这样的话,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让顾客在沃尔玛的商场里省钱。为此,沃尔玛集团赢得了全球各地消费者的衷心喜爱与商业信任。
看到这里,既使人惊异,却又在意料之中。马克斯?韦伯曾经论证的清教徒精神,不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不就是节俭勤奋,省钱过日子的精神嘛。当然,沃尔玛集团所体现的,也许不一定就是清教徒的新教伦理精神,而是现代商业成功经营的基本原则。但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沃尔玛集团在全球的经营额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飙升,该集团也没有人失业,而他们的老板当然就不会去自杀了。
比较而言,中国人三十年来的经济成功,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国家发展经济与个人要发财的愿望得以高度整合双方刺激,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就不会去想想挣钱而省钱过日子的事理了。对经营者来说,那里有公司管理人员不想方设法让消费者为自己多花钱的便宜事?!即使有,这种人,可能很快就会被该公司的老板炒了鱿鱼。我自己也曾经为一些地方政府、佛教界做过一些宗教旅游的设计与规划,其指导思想就是如何把旅游者的钞票能够留下来,花越多的钱越好。而能挣会花,也是当下国人的一种基本心态。即使是时下里的金融危机,国人们也不见得会勒紧裤腰带,反而会以消费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照样能挣会花。
就宗教界而言,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曾经是宗教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方便,政教双方均能从中获益。而宗教经济的发展,宗教消费的极端发展,常常还使人呈现有钱才能有信仰、有钱人的信仰更加虔诚的错觉。其道德精神、伦理规范,甚至还不如一个商业沃尔玛!眼下,面临金融危机,宗教能够做些什么呢?我们且不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但我们能够关注社会信仰与现代金融危机的关系吗?一种经济发展,缺少了信仰与精神、缺少了伦理与自省,早晚会发生危机的。而单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宗教本身,同样也会遭遇危机的。金融危机了,我们还有宗教在,抚慰人心、安定社会;如果金融与宗教都危机了,这个日子就无法过下去了。
实际上,中国佛教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亦能够建构出人人自省自检、勤俭诚信的商业道德,使人畏惧果报信仰而挣好每一分钱,花好每一分钱的。远在平时,就能够建构一种省钱过日子的价值理念,惜福报恩;畏惧因果,建构一种佛教就是为穷人服务的信仰、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进而建构一种功德共同体,得以分享共业。而在经济伦理层面,善知识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足经济”(efficient economic),警示人们应当知足自足,而不去倡导那种过度的建设与过度的消费。当下里佛教界倡导的环保理念,应当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信仰,应当就是人们能够面对金融危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何必临时抱佛脚?危机之中才想起宗教呢!
诚然,危机时刻,宗教结合现代心理质询方法,整合各种道德资源,那倒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的。现代人需要心理健康,需要情感安慰,也需要以信仰为纽带的精神团契,人际交通。
千万不要以为,在出了事情之后,才想起要把人聚集在寺庙或教堂里面,做做法事,祈祷上帝,或者是捐钱奉献,就算是宗教发挥功能了。
(责任编辑:admin)